【廉政要闻】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做好2018年元旦春节期间有关工作的通知》持之以恒正风肃纪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2018年元旦春节期间有关工作的通知》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做好2018年元旦春节期间有关工作的通知》。全文如下:
2018年元旦、春节是党的十九大后首个元旦和新春佳节,各地区各部门要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统筹做好节日期间各项工作,确保全国各族人民度过欢乐祥和的节日。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关心困难群众生活工作。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时刻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强化责任、精心安排,广泛开展走访慰问、帮扶救助、送温暖等活动,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切身感受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关怀和温暖。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落实好各项扶贫惠民政策,帮助贫困地区、受灾地区和困难群众、困难职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按时足额发放退休人员和城乡老年居民基本养老金、失业保险金、优抚对象抚恤补助优待金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待遇,扎实做好低保家庭、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残疾人家庭、零就业家庭、特困人员、去产能困难职工等帮扶救助工作,及时解决困难群众遭遇的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基本生活困难,及时救助陷入困境、居无定所、流落街头的生活无着人员。加快灾区倒损民房恢复重建进度,妥善安排受灾群众冬春生活。加大对空巢老人和孤残弃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的救助帮扶和安全保护力度。开展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专项检查,摸清底数、抓紧清欠,严厉打击恶意欠薪行为,确保辛苦一年的农民工们拿到钱回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部分北方“禁煤”地区取暖困难,保证群众温暖过冬。
二、切实保障节日市场供应和平稳运行。发挥市场机制调节和行政监管手段作用,保证粮油肉蛋菜奶等重要农副产品市场供应,搞好煤电油气运供需衔接,加强对医疗、交通、旅游、商业零售等的价格监管,维护市场秩序,保持物价基本稳定。加强食品药品安全风险排查和专项治理,严防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食品安全问题,保障群众用药安全。规范商品和服务营销活动,强化网络集中促销活动监管,严厉查处不正当竞争、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行为,依法维护消费者权益。
三、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深入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党员干部要充分利用走访慰问、开展扶贫、探亲访友等时机做好宣传解读工作,使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人心。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唱响主旋律,集中推出一批反映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的优秀文艺作品,广泛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送欢乐下基层”等主题文化惠民活动,组织文化文艺小分队赴贫困县、乡开展文化活动,举办非遗、民俗等传统文化节目展演,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力度,丰富节日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深入开展“扫黄打非”工作,坚决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现象,净化节日文化市场。丰富旅游产品,强化旅游市场监管,倡导文明旅游,提升旅游品质和旅游体验。
四、扎实做好春运工作。发挥春运工作协调机制作用,统筹安排好春运各项任务,增加运力供给,加强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城市公共交通等的衔接配合,确保群众走得了、走得好。切实提高春运服务质量,加强客流监测和信息发布,优化售票组织、拓展互联网售票渠道,改进务工人员、学生等群体购票、乘车服务。针对恶劣天气、旅客滞留等突发情况,完善应急预案,确保及时有效处理。强化春运安全工作,深入排查整治交通安全隐患,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确保群众出行安全。
五、狠抓安全生产责任落实。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属地管理和部门监管责任,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突出抓好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民用爆炸物品、烟花爆竹、建筑施工、水电气热、车船港站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整治,严格落实人员密集场所、易燃易爆场所、劳动密集型企业等重点区域安全防范措施,严防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加强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控工作,防止发生拥挤、踩踏等伤亡事故。集中开展消防安全大检查,加强对学校医院、宾馆饭店、商场市场、娱乐场所、社会福利机构、高层建筑、地下工程、老旧住宅、出租房屋等火灾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做好森林防火工作,严防火灾事故发生。加强公共卫生管理,有效监测和防控流感、H7N9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做好雨雪冰冻、寒潮等灾害性天气和重污染天气的预测预警和应急处置工作。
六、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深入开展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妥善处理因环境保护、征地拆迁、讨薪讨债、医疗纠纷、投资融资、转业安置、校园管理等引发的矛盾,加大信访工作力度,及时就地解决信访问题,有效防范各类群体性事件发生。加强社会面整体防控,严密落实重点部位安全管理措施,集中开展治安整治行动,严厉打击涉枪涉爆、黄赌毒、盗抢骗、非法集资、传销、电信网络诈骗以及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等违法犯罪,加大黑恶势力打击力度,整治农村治安混乱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依法严厉打击各种渗透颠覆破坏活动、暴力恐怖活动、民族分裂活动、宗教极端活动,深入排查重点领域、重点地区涉恐安全隐患,严防暴恐案事件。
七、倡导勤俭文明过节新风尚。传承中华民族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和阖家团圆的中国年文化,倡导理性、文明、健康的消费观和人情观,引导人们尚俭戒奢、移风易俗,自觉抵制大办酒席、铺张浪费等不良风气。严肃财经纪律,坚决杜绝年底突击花钱,严禁违反规定发放津贴、补贴、奖金和实物,严禁用财政性资金举办年会、经营性文艺晚会。务实节俭组织好正常的党团、工会活动,保障干部职工按规定享有的正常福利待遇。加强党内激励关爱帮扶,组织开展好年终走访慰问生活困难党员、老党员、老干部和军队离退休干部、老战士和退役人员中的困难人员、烈军属等活动。关心关爱坚守在工作一线的干部职工,切实安排保障好他们的生活。
八、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严肃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新修订的实施细则精神,带头转变作风、纠正“四风”,特别要力戒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带头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坚决杜绝“节日腐败”,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行为。严禁违规用公款吃喝、旅游和参与高消费娱乐健身活动,严禁用公款购买赠送贺年卡、烟花爆竹等年货节礼,严禁违规收送礼品、礼金、消费卡等,严禁违规操办婚丧喜庆事宜或借机敛财,严禁公车私用或“私车公养”,严禁违规出入私人会所,严禁违规参加老乡会、校友会、战友会。紧盯“四风”新动向,有针对性地治理隐形变异的违规问题。加大监督执纪问责力度,对违规违纪行为严查快办,对典型问题点名道姓通报曝光。严明换届纪律要求,严肃查处借元旦、春节之机搞拉票贿选、说情打招呼、跑官要官等行为,营造风清气正的换届环境。
九、认真做好值守应急工作。要落实好岗位责任制,严格执行领导外出报备制度,严格执行24小时专人值班和领导干部带班制度,确保节日期间各项工作正常有序运转。完善应急机制,遇有突发事件或紧急情况要立即请示报告,并采取有效措施妥善应对和处置。公安、消防、医院、银行、供水、供暖、供电、供气等直接服务群众的单位,要安排好节日值班,保证服务质量。
各地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认真部署落实元旦、春节期间有关工作,确保本通知精神落到实处。
【廉政时评】"现场"岂能成"秀场" ——坚决纠正“四风”新表现③
日前,一位基层干部聊起他亲历的“全县总动员”。周末,上级通知要来随机调研行政村,县里高度紧张,层层通知,做好万全准备。“上头名义‘不让陪’,却事先打了招呼,陪的人是没有,可上到县委书记,下到村干部都‘原地值班待命’;出发点是‘随机’,却又划定了‘范围’,反而折腾了基层干部与群众。这恐怕是调研组同志想不到的吧。”
“调研组同志想不到”的,值得深思警醒,其背后恰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相互交织、相互助推。近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四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给全党再次敲响警钟。党的十八大以来,激浊扬清,调研新风劲吹。领导下基层调研勤了,“不打招呼”“不受招待”多了,群众看在眼里,基层喜在心上。但是,调研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现象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还换上了新马甲、出现了新形式。
最为典型的是,有的地方和单位打造“经典调研线路”,无论什么调研主题,都用同一条路线、同一批对象来对付。上级抵达“被安排”的调研点,翻阅的是“补充完善”的材料,听到的是“反复斟酌”的汇报,看到的是“精心布置”的场景,见到的是“严格挑选”的群众,结果“现场”成了“秀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指出的,“看似新表现,实则老问题”。“大伙演、领导看”的走秀式调研必须要下大力气加以整治。
很多时候,问题在下面,源头在上面。有些领导调研方式单一、时间短促,无外乎座谈了解、走马观花,像彗星划过,来时队伍长、走时一溜烟,因而作秀就有了施展空间;有些领导为了调研而调研,没有揣着问题下去,没有带着感情深入,所以才会漫无目的,即便坐在院坝里,也只是打两句哈哈,就算发现下面走过场,也不会当场点破,甘愿被牵着鼻子走,变成配合演戏的角儿。说到底,是因为这些领导干部把调研当作应付任务,而不是科学决策、防止失误的工作方法,更不用说会把调研视作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得失成败的大问题。
当然,一个巴掌拍不响。想起上世纪60年代,周恩来到河北武安县伯延公社调研“大锅饭”问题。公社主任郭凤林弄虚作假、粉饰太平,还理直气壮地说:“我是为了革命老区的颜面。”今天,不少地方领导身上还有“郭凤林的影子”。一旦把上级调研看作变相检查,更有过之而无不及,考虑的已不是地方颜面,而是个人前途,所以就热衷于全程陪同“防岔子”、欺心诳上“造盆景”。这些干部不是看不到问题,却报喜不报忧,丢了实事求是的原则,表面是作风问题,实质是党性出了问题。
什么时候全党上下盛行“真调研”,党的决策就符合实际,党的事业就顺利发展;什么时候“被调研”冒头,领导判断就会脱离群众愿望,甚至造成决策失误,使党的事业蒙受损失。何为真调研,老一辈革命家为我们做了示范。1985年,习仲勋来到江西兴国县调查,在该县一户安排好的农家,他对当地陪同视察的同志说:“你们事先安排好了让我看的,我不看!”不仅是良好家风的影响,更是优良传统的传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到基层考察调研51次、累计152天,纵横跨越整个中国。行,每到最偏远最困难之地;访,强调进村入户“访真贫”;聊的是家常,牵出的却是时刻关切的大事;问得细想得深,蕴藏的都是治国理政的绣花功夫。这启示我们,真调研,必定是问题导向的调研,必定是倾听群众呼声、感受群众疾苦、总结群众经验、吸取群众智慧的调研。
克服调研不良作风,避免“现场”成“秀场”,不可能一蹴而就。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是驰而不息纠正“四风”的发令枪。落实调研天数的刚性要求,制度化不招呼、零陪同、一竿子插到底的好风气,与时俱进创新调研方法……调查研究才能以“十月怀胎”之势,促成解决问题的“一朝分娩”,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夯实谋事之基、拓展成事之道。
【廉政文苑】冬至阳生春又来
明清宫廷流行的“九九消寒图”,这种图是由九个九笔的字组成的,从冬至起,每天画一笔,写完这九个字就过了数九寒冬,春天就在眼前了。
一
远古时期,先民尚未有明确的时间概念,只是从日升日落中认识到了“日”的更替,又从草木枯荣、气温变化中认识到了四季。先民将四季更替一周视为一个时间的轮回,“年”这个概念由此而生。在一年又一年的轮转中,冬去春来被视为年岁更替的标志,一年之中,以冬为终,以春为始。西汉的伏生在《尚书大传》中解释天地四时,将冬春的更替比作是呼吸的交替:“呼吸也者,阴阳之交接,万物之终始。”冬去春来尚有时,为了更明确地标明历法,在冬末春初这一时段之中,冬至日被明确规定为历法中一个标志性的节点,在冬至日,以终为始,年与年固定相交。
古人对冬至日期的确定需要依靠正午日影的测量,《史记·天官书》中即说“冬至……要决晷景”,即以日晷测算正午日影推定日期。东汉学者蔡邕说:“冬至之为极,有三意焉:昼漏极短,去极极远,晷景极长。极者,至而还之辞也。”蔡邕解释了冬至的特征,此日白昼最短,正午日影最长。对冬至日的测定还需要依靠干支纪日法。作为一种依据月相记录日期的方法,干支纪日法早在殷商甲骨之中就有记载,它以月亮的晦朔为参照,三十日为一月,六十日为一节以计时。将正午日影测量法和干支纪日法相结合,就可以确定冬至日的确切日期,并以冬至为基础划分四季、标明二十四节气了。
冬至日影最长、白昼最短的特征赋予了其阴阳更替的含义。冬为阴,春为阳,冬去春来也就是阴极阳生。冬至之日,阳气始生,阴气消散,万物由此勃发,阴极阳生也有着否极泰来、辞旧迎新的寓意,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冬至因此具备了吉庆的意涵。
二
早在先秦时期,先民即在冬至日顺应时节祭天祈福,《周礼》记载冬至日在圜丘奏乐即可请降天神并献礼。《后汉书·礼仪志》记载了汉代宫廷的冬至仪式,冬至这一天,要请乐师“或撞黄钟之钟”“或击黄钟之磬”“或鼓黄钟之瑟”。黄钟大吕、操琴鼓瑟,必须以最为隆重的仪式举行冬至祭祀,这也成为此后的惯例。
在中国古代宫廷中,冬至日不仅仅有祭天祈福的庄重肃穆,还有群臣拜贺的喜庆,历朝历代常常举行与元旦庆贺规模相同的冬至庆典,以至于流传出“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在唐代,“凡冬至,大陈设如元正之仪。其异者,无诸州表奏祥瑞贡献。凡元正、冬至大会之明日,百官、朝集使等皆诣东宫庆贺。”唐代的冬至庆贺礼基本与元旦相同,百官需在次日前去东宫拜贺,唯一与元旦不同的是各州不需上表祥瑞。宋代的冬至宫廷庆贺礼与唐代大致相同,据史料记载,宋代皇帝与大臣一起庆贺冬至,并伴有雅乐舞蹈。直至清代,冬至在宫廷中仍然占据重要位置,《清史稿·礼志》记载顺治八年(1651)“定元旦、冬至、万寿圣节为三大节”。
冬至是阴阳转换的关键时间点,在阴阳五行的观念之中被认为是不稳定的,人们需要顺应时节的变化,在这段时间内修身养性、安静以待。冬至当日,皇帝罢朝不听政,百官休沐,军队放假,商人旅客都暂停行程,冬至也因此成为举国上下的例行假日。
三
冬至节礼,宫廷祭天朝贺,民间也会祭祖拜师。与宫廷之中整齐划一的祭天仪式不同,各地的祭祖仪式会有一定的区别。在北方,祭祀祖先的祭品多以猪和羊为主。而南方的祭祖食品则更为多样,其中较为普遍的是用米粉制作的汤圆。据南宋时期的《宝庆四明志》记载,在今天的宁波地区,士人们会效仿古礼,在太守的带领下祭拜孔子及众位先贤,并以素菜敬献,“以岁之元日或冬至,太守率乡之士大夫释菜于先圣先师,而后会拜堂上,长幼有序,登降有仪”。
冬至之日,人们不仅祭祀先祖,还会拜谒老师亲长。东汉崔寔在《四民月令》之中就记载了冬至日和元旦一样的拜谒尊长的习俗,“冬至之日……进酒尊老及谒贺君师耆老,如正旦。”民间冬至时拜谒尊长还需要献上特殊的礼物——鞋袜。出嫁的女性需在冬至日为公婆献上自制的袜子鞋履,《太平御览》引后魏时期崔浩《女仪》中的记述,“近古妇人常以冬至日上履袜于舅姑,践长至之义也。”其中,长至也是冬至的别名,取冬至之后日渐长之义。
不仅是女性,魏晋时期普遍重视在冬至向长者进献袜履,曹植甚至写了一篇《冬至献袜履颂表》,其中写道:“伏见旧仪,国家冬至,献履贡袜,所以迎福践长……履长纳庆,不胜感节,情系帷幄,拜表奉贺。”也因为冬至向长者进献袜履的流行,冬至也有了“履长”的别名。冬至日向长辈进献袜履,也是在寒冬时节向长辈送去的一份温暖。
民间过冬至还有着特殊的食俗,各地有着不同的冬至节令食品。在北方,一直流传着“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早在唐代,冬至吃馄饨就已经流行,认为馄饨音同混沌,有开辟混沌、焕然一新之义,适合冬至阳气生成时食用,但是,当时的馄饨其实形同今日的饺子。到了宋代,冬至吃馄饨已成为十分普遍的习俗,据南宋周密《武林旧事》的记载,贫寒人家都要在冬至吃馄饨,富贵人家更是会将多种不同口味的馄饨置于一碗,称为“百味馄饨”。到了明代,冬至吃馄饨的习俗仍然广为流传,但是馄饨不再代指饺子,明代《酌中志》记载,冬至此月吃“羊肉包、扁食、馄饨,以为阳生之义”,扁食即为饺子,扁食与馄饨并称,此时的“馄饨”应该等同于今日的馄饨。到了清代,人们还是在冬至吃馄饨,并且有一种“如鸡卵”的馄饨,即形同鸡蛋的馄饨。清代还流传出吃馄饨可以帮助糊涂脑子开窍、增长智力的说法,其实这也不过是取馄饨音同混沌的说法而已。今天北方冬至主要吃的是饺子,民间还将饺子附会东汉名医张仲景的“祛寒娇耳汤”,吃了形似耳朵的饺子后可以预防冻伤耳朵。
在南方,米食传统酝酿出了不同的冬至食俗。在南朝时期的荆楚一带流行冬至吃赤豆粥,《荆楚岁时记》记载:“共工氏有不才之子,以冬至死,为疫鬼,畏赤小豆,故冬至作赤豆粥以禳之。”共工氏之子冬至日死而为鬼,人们就将其害怕的红豆制成赤豆粥用于消灾。更多地区的人会在冬至食用各种馅料的糯米汤圆,并互相赠送。汤圆谐音团圆,是阖家团聚的好兆头。在浙江萧山,据明代嘉靖《萧山县志》记载,人们在冬至会以糯米粉包裹肉馅制作特殊的汤圆,并赠与亲朋好友。在江苏苏州,汤圆也是重要的冬至时令食品,人们互相赠送“冬至团”,其中的馅料有糖、肉、菜、果、豆沙等。
各地由于不同的饮食习惯演变出了不同的节日食俗,但是从北方的馄饨、饺子到南方的赤豆粥、汤圆,冬至的时令食俗都暗含着顺应天时、催生阳气的寓意,恰合冬至阴极阳生、冬去春来的特征,寄托着人们否极泰来、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冬至阳生春又来,此后白日渐长,阳气初动,美好的春天即将到来。(何恬 朱可)
【廉政漫画】最高竞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