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榆林市靖边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官方微信 >> 正文
靖边纪检监察微信2017年第6期(总36期)
时间:2017-03-29  来源:   点击:
【廉政要闻】靖边:27名拟提拔科级领导干部参加任前廉政考试

  3月25日,靖边县纪委对27名拟提拔任用的科级领导干部进行了任前廉政法规考试。

  考试旨在以考促学、以学促廉,帮助新任领导干部筑牢拒腐“防线”,坚守廉洁“底线”,远离高压“红线”,切实做到权力和责任并重、勤政和廉政并重,时刻将党纪党规牢记心中。

  此次廉政法规考试采取开卷方式,80分以上(包括80分)为合格,试题从市纪委廉政法规试题库中抽取,涵盖《党章》、《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等内容,主要检验干部履行领导岗位工作职责应知应会的党纪政纪和廉政法规基本知识。考试抽调县组织部、纪委相关部室人员进行了监考和阅卷。

  近年来,靖边县始终把“任前廉政考试”作为领导干部提拔任用的必经程序,并把考试成绩作为是否任命的重要依据,实现新任领导干部任前廉考常态化。今年以来,共组织开展廉政考试2批次,对59名拟提拔干部进行了任前廉政法规考试。


【廉政时评】己身正方能不辱使命

  刀刃向内,绝不护短,更不遮丑。

  近日,陕西省纪委发出通报,公布了对包括纪检系统领导干部在内的多名党员领导干部顶风违纪、参与公款吃喝的处理结果,体现了纪检机关坚决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求的决心。

  省纪委派驻省委办公厅纪检组组长等人邀请,省纪委纪检监察干部监督室主任、省纪委派驻纪检组组长等人参加……正如通报强调,这样的行为“严重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触犯了党的纪律,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置三令五申于不顾者,已经受到严肃处理,付出沉重代价。痛心之后需要深省,引以为鉴应当举一反三。各级纪检机关和广大纪检干部都要从中汲取教训、引起警醒,自觉做守纪律、讲规矩的表率。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级纪检机关和广大纪检干部聚焦主责主业,强化监督执纪问责,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人民群众对纪检干部既充满信任,又有着更高的要求与期盼。律人者必先律己,执纪者更要守纪。如果执纪者带头破纪,怎能让被监督者对党规党纪心存敬畏?正风者也搞歪风,又怎能让广大群众对反腐败坚定信心?丢掉了心中戒尺,履职尽责就会成为“风中沙塔”,不辱使命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只有首先从严管好自己,才能挺直监督执纪问责的腰杆,才有底气和自信履行好职责。

  正人先正己。党中央的要求非常明确,中央纪委的行动十分坚决。中央纪委七次全会工作报告披露,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共谈话函询5800人次、组织处理2500人、处分7900人。这组数据,反映出纪检机关不是保险箱,纪检干部也并不具备天然免疫力,更彰显了十八届中央纪委坚决落实党中央要求,强化自我监督、锻造执纪“铁军”的高度自觉。

  今年将召开党的十九大,这是全党全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做好纪律检查工作意义重大。在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一支让党放心、人民信赖的纪检干部队伍,为全党全社会树起严格自律的标杆;全会工作报告也将“无须扬鞭自奋蹄,绝不辜负党和人民重托”作为年度七项重点任务之一。这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完成今年工作部署的重要保证。纪检机关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带头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把自己摆进去,显微镜和探照灯对准自己,从领导干部严起,从点点滴滴入手,一级带动一级,层层压实责任,强化自我监督,坚决防止“灯下黑”,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记者 徐怀顺)

【廉政文苑】杜牧《清明》诗的"诗眼"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代诗人杜牧的七言绝句《清明》,是中国古代诗歌中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的经典名篇。这首诗描述清明时节主人公雨中赶路的愁苦心境和问询牧童的瞬间情形,抒发异乡思亲的沉痛心情。

  一

  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起笔破题,交代时令与天气,以节令与环境来渲染凄冷的气氛。清明时节,细雨淅沥,春寒料峭,这既是自然背景的描述,又是全篇感情基调的铺垫,暗示了诗人凄冷的物理感受和复杂的心理情绪。这与宋代李清照《声声慢》开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次句“路上行人欲断魂”,紧承首句意脉,点明诗中主人公的“行人”身份和正在赶路的状态,“欲断魂”三字是此篇的“诗眼”和理解的关键,特别突出了极为沉痛悲伤的心境。三、四两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采用生动活泼的问答方式,透露以酒解愁的心理活动,而牧童的肢体动作语言,不仅将作者、读者的视线引向凄迷的远方,而且以在清明时节开放的“杏花”呼应了题目与开头的“清明”,既给人留下了意乱花迷的想象余地,又暗写了诗人忧伤情怀的沉痛执着与不可解脱。全诗以素描形式将“细雨”“行人”“牧童”“酒家”“杏花村”等意象糅合在一起,描绘出一幅自然凄迷、清淡素雅、灵动秀丽而又情感深沉的画面,创造出发人深思、耐人寻味的凄美意境。

  经典诗歌往往将情、景、事、理、趣熔于一炉,创造优美感人的意境,展现巨大的艺术魅力。杜牧这首《清明》诗以抒情为主调,因事而见情,层次分明,画面清新,易读易记。但真正读懂和正确理解本义的读者并不普遍。诗中有两个极为重要的关键词往往被忽略:一是“行人”,二是“断魂”。“断魂”是体现全诗情感基调的关键。“魂”即灵魂、精神;“断”即隔断、分离;“断魂”就是精神灵魂离开了人的身体,形容精神恍惚;“欲断”则是接近“断”的边缘而尚未完全“断离”。作者以“欲断魂”极写心情沉痛的程度之深,昭示全诗情感基调。那么,诗人为什么这样悲伤沉痛呢?其实这与另一个关键词“行人”有着密切的关系。“行人”就是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就字面本身理解可以是“走在路上的人”,或者说是远离家乡的“游子”。由于清明是祭祖扫墓、亲人团聚、踏青郊游的时节,主人公却不能像普通人那样在家过清明,所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思念和孤独导致其沉痛悲伤,甚至达到了“欲断魂”的程度。

  其实,“行人”除了上面的一般理解之外,还有着更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更深刻的思想内涵。“行人”在中国古代是一个表示官职的专用名词,考先秦典籍《周礼·秋官》即有“行人”一职。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均有“行人”,故《国语·晋语八》有“叔向命召行人子员”之句。汉代大鸿胪属官有“行人”。明代设“行人司”,复有“行人”之官。一般来说,“行人”在中古之前多指“采诗”之官。《汉书·食货志上》载:“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窥牅户而知天下。”两汉时期不仅有专门负责这项工作的“乐府”机构,还酝酿形成了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形式“乐府诗”。魏晋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都简称为“乐府”。唐代及其以后诗人的“拟乐府诗”虽不入乐,也称为“乐府”或“拟乐府”。王官采诗制度,不但说明了诗歌在封建政治中的重要作用,而且也显示了中国古代政治中的民主元素。当然,“行人”有时也指负责执行外交公务或其他职责的官员。如《论语·宪问》“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此处的“行人子羽”即是负责外交事务的官吏。

  《清明》诗的作者杜牧正是运用这种历史文化积淀,交代了诗中主人公不同于一般“行人”的特定身份,将自己肩负公务而不能与家人团聚的内心矛盾用诗歌的形式深刻生动地表达出来。

  二

  杜牧《清明》诗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上面关于“行人”的诠释已略见一斑。除此之外,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季节时令文化内涵的深刻性。题目《清明》既是诗歌创作的具体背景与环境,又是农耕社会备受关注的时令名称。清明是自远古农耕社会就备受关注的时令节气。《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时期,就已经有了历法的酝酿。《尚书·尧典》则有关于“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的记载。这说明至少在四五千年之前中国就有关于清明节令的认识。汉代《淮南子·天文训》也有“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的明确记载。清明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也是农业播种的重要节点,以致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农谚。这说明清明时节对人民耕种生产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和提醒作用,所以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杜牧抓住了清明这个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抓住了广为人们熟知的内容,贴近社会和生活,必然会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而广为传播。

  二是节令深厚的人性化生活化色彩。清明节是人们祭祖扫墓的节令。宋代庄季裕《鸡肋篇》有关于“寒食上冢”的记载,寒食即清明。高翥《清明日对酒》有“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的诗句,描写的就是清明扫墓的情形。祭祖扫墓表示怀念祖先,感恩先人,体现着浓厚的人情味。赵鼎《清明》“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反映的就是清明民间上坟祭祖的普遍性。同时祭祖又形成了家人团聚、家族聚会的民风民俗,成为加深家庭成员情感的重要因素。唐代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高翥《清明日对酒》“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都是表达清明时节思念亲人或家庭团聚之乐。因此,清明节是交流沟通亲情的重要时机,让人们表达相互的关心关切和挂念,从而密切亲人之间的和睦和谐。

  三是广泛参与的社会化大众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社会参与的普遍性和个体参与的社会化。唐韦庄《长安清明》:“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诗人描述了由“紫陌”“绿杨”“骏马”“秋千”等意象构成的长安繁华风光。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载:“车马往来繁盛,填塞都门。宴于郊者则就名园芳圃、奇花异木之处,宴于湖者则彩舟画舫,款款撑驾随处行乐。此日又有龙舟可观,都人不论贫富,倾城而出。笙歌鼎沸,鼓吹喧天。”更呈现出远超前代的繁华热闹,体现了社会参与的普遍性。而宋代程颢《郊行即事》诗“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词“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都是描述清明踏青郊游的情景,充分体现了个体参与的社会化。这些诸如踏青、郊游之类的活动,既有益于身心愉悦,又创造了人民深入广泛交往交流的机会。凡此种种,都在表现清明时节人们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活动,体现出对社会文化的创造与传承。

  三

  清明节深厚的文化底蕴饱含着“以人为本”的哲学理念和深切的人文关怀,杜牧《清明》十分典型。一是以清明为主题,体现对人类生存的关切。时令季节与农耕有着直接的关联。清明是一个适宜播种的节令。适时播种才可能有好的收获以满足人民生存的基本物质需求。作者以“清明”为题,抓住了一个关系国计民生的题材。二是感恩先辈与笃于亲情。如上所述,清明节重要的内容之一是扫墓祭祀活动,以表达感恩祖先,感谢先辈对家族、国家作出的贡献。与此同时,浓厚了亲人感情与家族意识。这种对祖先的感恩,对于孝的感知、传递和继承,意味着一种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的流动与传递,使得“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的“家国意识”更加深入人心,成为一个民族和国家不断发展的文化动力。三是对社会意识和奉献精神的强化。清明春暖花开,也是人们赏春的美好季节,更是人们社会交往和思想交流的好机会。但清明时节也会让一部分身在仕途的职员为保持社会正常运转而坚守岗位,所谓“忠孝不能两全”。

  总之,杜牧《清明》诗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人文精神,我们应该正确理解诗歌本义,领悟其思想性和艺术性,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让古老的节日历久弥新,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作者杨庆存、王元巾,分别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研究生)


【廉政漫画】老公明天去上任

上一篇:靖边纪检监察微信2017年第7期(总37期)

下一篇:靖边纪检监察微信2017年第5期(总35期)

中共靖边县纪律检查委员会|靖边县监察委员会 

网站备案:陕ICP备19018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