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检古人的家训著作,几乎每篇都有对家人“慎交游”的要求。倘若用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来分析之,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不可缺少的条件,有时甚至对事物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朋友作为外因,自然会对我们产生不小的影响。相信你我都有这样的经验,原本对某件事不感兴趣,与朋友相处久了,受其影响也逐渐对这件事发生了兴趣。
家训著作中每每谈到“慎交游”,最要防止的便是自家子弟与无赖宵小为友。沾染上了这些人,一块美玉就被弄脏了,可不痛哉。可是转念一想,一个人由善变恶,当真全能归咎于交游不慎吗?当真无须反求诸己吗?须知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无论有多强大,也必须通过内因发生作用。交游不慎的原因,归根究底还是自己心术不正。
走笔至此,想起了《儒林外史》中的一个人物——匡超人。《儒林外史》中描绘了许多读书人,有正直善良的,有迂腐庸碌的,有趋炎附势的,有落井下石的。匡超人的故事之所以令人记忆深刻,在于读者亲见他由善变恶的全过程,大有鲁迅先生所言“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况味。
匡超人相与的朋友,可说是“每况愈下”:第一回所交的朋友马二是个热心肠的读书人;第二回交了一帮诗会的朋友,却都是沽名钓誉之徒,终日在自己团成的小圈子里不知廉耻地相互吹捧,无名士之才华却非要扮名士之风度,令人啼笑皆非;第三回所交的朋友潘三,是个不折不扣的市井无赖,“把持官府,包揽词讼,广放私债,毒害良名,无所不为”。潘三行事图的就是一个利字,匡超人尝到利的甜头后,竟胆大包天到伪造文书、替人代考。
名利是考验人性的试金石。禁不住名利诱惑的匡超人由善变恶,与潘三之流沆瀣一气实在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了。对于曾帮过他的朋友马二,匡超人也换了一副嘴脸。马二的职业是编选评点写得好的八股文,这种书在当时十分畅销。匡超人落魄街头以拆字为生时,马二见其勤学敏捷又十分孝顺,以十两银子相赠,后来又引荐他编写八股文选本。匡超人发达之后,直说马二这人才气不足,“他的选本也不甚行”,全然忘了当初自己竟捧读过马二的选本,反而夸夸其谈自己的选本国外都有的。
匡超人的悲剧,在于忘却了“功名到底是身外之物,德行是要紧的”,这话却不是他人说的,正是匡超人的父亲说的,因此也可算是他的家训罢。你我都在名利场中,要论以德为先、拒绝诱惑,大抵都能头头是道,但要真正做到却很难,匡超人起初何尝不是一个注重德行的人呢?要之在于久久为功,切切不可因处境之顺逆而变换了修德守正的心。(罗慕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