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要闻】
榆林市廉政文化下基层文艺巡演走进靖边

榆林市廉政文化下基层文艺巡演走进靖边
县委常委、纪委书记王鑫及班子成员观看演
路线教育把方向指,八项规定党委抓;三严三实进万家,两学一做人人学……”
11月2日至3日由市纪委监察局、文广局主办,靖边县纪委监察局、文广局、张畔街道纪工委承办,榆林煤海艺术团演出的廉政文艺巡演活动在靖边县文广局二楼演播中心举办,全县各机关、乡镇、社区及纪检监察系统党员干部近千人观看了演出。
演出在激情澎湃的舞蹈《鼓动天地》中拉开帷幕,节目形式多样,有独唱、舞蹈、小品、歌伴舞、摇滚说书、杂技等,整个演出主题鲜明,高潮迭起。一首首铿锵有力、声情并茂的廉政歌曲,一个个意气风发、情绪饱满的廉政节目,博得台下观众阵阵掌声,反腐倡廉摇滚说书《廉政风》和表演唱《百姓的日子唱着过》更是引起了广大党员干部的广泛赞誉。

摇滚说书《廉政风》
此次以“唱响廉政曲,传播正能量”为主题的巡演活动旨在积极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社会风尚,同时寓教于乐,让一个个寓意深刻的廉政节目教育党员干部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公仆意识,不忘初心,永跟党走,用实际行动践行做一名合格共产党员的庄严承诺!
【廉政时评】
永远在路上 人心向未来
这些天,互联网上、朋友圈里、下班以后,人们热议的一个话题,是央视播出的专题片《永远在路上》。
腐败行为的隐秘,反贪斗争的惊心,决定了这部来自真实生活的电视专题片所产生的震撼,远非任何虚构大片能比。
人们看到那些曾不可一世的高官而今神情黯然的忏悔,不禁慨叹“何必当初”;看到风行一时的吃喝玩乐怎样销蚀人的灵魂,更知“两个务必”的深意;看到有些干部人鬼两端的官场表演荒诞离奇,想到人性中的丑恶;看到恶劣政治生态成批地毒害党员干部,尤感“以上率下”的可贵……
人们也看到,党中央从严治党的铁血决心和正风肃纪的霹雳手段,看到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的有力举措和显著效果,看到在党员干部中流失多年的信心被重新唤起……
《永远在路上》披露的事实,特别是这两年反腐所见所闻,给人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有些感受尤为强烈——
不重拳出手,党的肌体将面临毁掉危险。专题片披露的细节触目惊心:1000多万一件的翡翠手镯也敢索要,800多平方米的招待所一人独占,喝酒必须是年份茅台,给不给官、给什么官,居然领导家属就可以说了算……更可气的是,对这些堪称“奇葩”的怪事,有些领导干部不以为非、见怪不怪,甚至当做不必走心的稀松平常之事。这种无法无天的态度,反映了有的领导干部放纵得近乎病态,更说明,在有些地方,党纪国法已经废弛到何等地步。
该抓的坚决抓,才能一举扭转局面。大家还记得,十八大刚刚开过,首“虎”应声落马,吹响了反腐斗争的冲锋号:只要违法乱纪,无论是谁,照抓不误,绝不容情。之后,反“四风”、落实八项规定精神、加强巡视,“老虎”被连续揪出,职级之高、频率之繁、范围之广,大大出乎人们的预料。大至数亿元巨贪小至违规吃喝,职级无论高低,人员无论多少,违纪必究,违法必办。绝大多数地方和部门,在高压态势之下,不正之风和不良作风敛迹息声,作风建设局面迅速改观。
不搞运动不刮风,从严治党成为常态。经验表明,正风反腐最忌“雨过地皮湿”。运动式反腐,当时力度再大,即便是一场雷暴,贪腐分子躲过去后又会依然故我,甚至变本加厉。《永远在路上》清晰地传达了这样的信号,正风肃纪没有时间表,不存在弹性;把纪律挺在前面,越往后要求只能更严。
据报道,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已近四年,共查处相关问题13.9万起,处理18.7万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9.1万人。有人说,力度已经够大,是不是可以松一松了?这样的认识显然不妥。
或问,一旦没有这种力度,歪风邪气、贪腐之风还刹得住吗?答案无疑是:必须找到固化的办法并坚持不懈,否则必然反弹甚至回潮。
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从这个意义上说,要长期执政,必严抓党的建设,而抓党建就必然持之以恒反腐败。
永远在路上,人心向未来。一项重大举措所具有的意义,也许在当时很难做出准确评估,甚至看法未必一致。但不论时代怎样变化,回头看今天从严治党、惩治腐败的成功实践,都会从内心感到,这场斗争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对于强健党的肌体、疗治自身疾病,对于推进改革开放、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所产生的影响,都会是巨大而深远的。
【廉政文苑】
出类拔萃的秘密
至今还清晰地记得,深秋时节的那天,宿舍院里的园丁师傅忙着把小竹林四周刨开,逐一斩断竹根,刨出近半米深的沟,用砖垒砌围堵竹根的砖墙。我蹲在一边帮助整理刨出的竹根,听他口里念叨着:“要不抓紧围截,明年这周围全是竹子了。”
十年前,我搬进位于城郊的新宿舍时,门外的这片竹子刚栽上,长得干干巴巴的,既无生机,又少灵气。我真担心栽不活。谁知道,仅几年的工夫,这簇竹子潇洒地长起来了。开春那竹竿由枯黄变成草绿,冒出淡黄稚嫩的芽尖。盛夏撑一片翠绿,秋冬依然挥舞着生命的绿手掌。清晨,我走在院内的石径小路上,竹林里传出啁啁啾啾的鸟鸣声和麻雀的打闹声,真有几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雅趣。
竹子靠窜根繁育生长,喜欢温和湿润的气候,主要生长在南方。上世纪60年代末,山东等地南竹北移成功,竹子被移植在山地、水源、沟渠、田边、路旁,大大改善了自然生态环境。品种多是早园竹、淡竹、斑竹等。
我见证了这簇竹子的成长过程。栽植的前三年没看出生长,到了第五六年雨季过后,周围的土皮被拱出了裂缝,地上竟然冒出手指粗黝黑的笋芽,咧开小嘴喝着雨水,每天能蹿半掌高,到秋季竟然已长到三四米高,成为竹林中的长子。但新竹生长之后,它周围方圆几米内的其它植物好像停止了生长。我问园丁师傅,原来新栽的竹子前三年不是没长,甚至没少长,只不过是以一种不易被人们觉察的方式在地下长根。根憋着劲,在地下向四周默默铺开成系。这也是竹子只要栽上大地,很少枯死的原由。经过三年多的地下生长,一株还未向上发芽的竹子,根已经在地下伸展了十多米,真可谓“博大精深”。有时一整片竹林实际上是根连在一起的“一棵竹子”,地下的茎根盘成一个疙瘩,分不清头尾。当新竹开始蹿芽生长时,周围的各类植物都望尘莫及。
我仔细观察竹林里当年冒出的新竹,深秋时大都高过往年的旧竹。那日我问园丁师傅,他擦拭一下额头上的汗珠告诉我:“竹子扎根三年不起身,憋着劲布根,为后代积蓄能量。笋芽一旦破土,就底气十足,高过老竹子啦。”
人的成长,也要学习竹子的耐性,先脚踏实地,发达根系,再破土发力,拔节蹿高。
【廉政漫画】
绳之以法
